生鮮供應鏈不斷發展 能否誕生另一個“冷鏈菜鳥網絡”?
發布時間:2020-10-24 來源:嘉信 瀏覽:次
Q3季度,外資零售業在中國市場產生了不小的震動:家樂福賣給了蘇寧,Costco在上海開出首店,沃爾瑪迄今在華最大單筆投入(7億元)——華南生鮮配送中心投產運營。各家有進有退,背后的共性原因是內地市場消費需求變化很快,基本上讓“吃的更鮮”、“買的更方便”主導了需求端的變化,導致公司進行戰略調整。
沃爾瑪、Costco、Aldi這些零售商帶來了歐美供應鏈樣本與經驗,尤其是支撐生鮮供應背后的冷鏈物流。這與內地的菜鳥、順豐、京東、九曳供應鏈,以及大量的區域性中小冷鏈物流公司產生交集。電商與零售圈外的資本——比如地產、金融等正加快進入冷鏈物流,放大了該領域的投資價值。
從模式上看,沃爾瑪的生鮮配送中心是純to B模式,自建、且主攻線下,供貨給自家在華南區域的賣場門店,它在倉庫的技術與細節設計上較為領先。菜鳥從今年開始發力切入冷鏈物流,在北上廣租倉庫、找代運營,也是服務自家淘系平臺。菜鳥在快遞物流行業扮演的是“第四方”角色,以技術和系統整合第三方社會化物流,發揮網絡價值,主要服務電商件。那么,冷鏈領域會產生類似的服務型平臺型公司嗎?已發展5年的上海九曳供應鏈可作為一個典型的研究樣本,像網紅冰激凌“鐘薛高”的冷鏈配送用的就是這家。
九曳供應鏈公司,雙十一的條幅不難看出其主業瞄準的是在線生鮮。
為什么選擇平臺模式?
生鮮消費在線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,但目前在線滲透率只有3%左右,與服裝、家電類目20-35%的在線滲透率相比有很大空間。這背后,冷鏈物流在模式上的幾個難點在于:如果是端到端全部自建,保證品控,則前期投入成本巨大,且服務范圍受限,倉配成本最終會轉嫁到貨品上,可以產生規模效應但難有網絡效應;倘若采取輕模式去整合第三方資源,由于行業標準化程度低,生鮮易損耗等因素,一整條鏈路上各環節之間的銜接管理不好,品控就無保障,即便省下了自建的錢,也有可能浪費在高損耗率上。
在可參照的樣本中,全球最大的冷鏈服務商美冷集團采用的是自持物業模式,倉庫連同土地都是自己的。美國有很多類似的以傳統方式深耕行業數十年、模式很重的公司,像做戶外廣告的拉馬爾(LAMR),與國內的分眾傳媒(6.880, 0.01, 0.15%)屬于同領域,但它是自持物業,并通過對自持物業的長年積累構建了護城河。另一家食品分銷巨頭Sysco則是通過持續不斷的并購,同樣以重資產建立自營的全球供應鏈網絡,以此保證服務范圍。
但這種模式有一個共性——都需要數十年的積累,短期內在國內復制的難度比較大,盡管像美冷集團已在華組建了合資公司。以水果為例,美國供應鏈的集中度很高,沃爾瑪、Costco這類零售商控制了大部分貨源,這樣對上游供貨商的壓價能力就強,更容易實現規模效應,去攤薄倉配的單位成本。國內市場的特點是很分散,加上冷鏈成本本身就比普通商品高,所以難做。
相比,九曳供應鏈的獨特性之一是選擇做“第四方”角色,這點和菜鳥的定位比較像。其中的淵源與其創始團隊的履歷有關,他們來自阿里、亞馬遜、京東物流等互聯網公司,創始人張冰以前供職于天貓供應鏈部門,阿里的平臺思維直接影響了其創業時的模式選擇——做平臺服務全國,以區分那些區域性的傳統冷鏈公司,后者大多是靠關系建立幾個穩定的地方大客戶,服務某個區域市場。
九曳供應鏈在上游服務的是食品類品牌商,倉庫的運營是自己的(所有權為租賃性質),下游對接的干線物流承運商、末端的落地配公司都是第三方的,它沒有自己的車輛和配送員。這點和順豐差別較大,而與亞馬遜的倉配模式比較像。品牌商將貨品入庫后,由九曳負責儲存、包裝、周轉出庫,直達C端消費者手中。它服務的主要是品牌商的電商件,類似于S2B2C模式,有七成貨品是送到消費者家里。
九曳的主要客戶
IT系統是這套模式的“命門”。品牌商和承運商一旦選擇九曳,需與其系統做對接,保證消費者端的物流詳情可視化。管理團隊依靠這套自研系統與管控手段,做到了物流鏈路上的各環緊密銜接,這對品控很重要。在張冰看來,這套模式類似于快遞業里的加盟制,快遞公司控制分撥中心,可以讓加盟商在各地快速復制、加盟。
除了IT系統,真正能體現優勢的是其全品類的庫存管理經驗,這更多來自管理團隊創業前的從業經歷。由于生鮮非標準化程度高,末端又不太可能保證冷凍卡車配送,因此倉庫內的標準化十分重要。九曳倉對庫存食品進行分溫區存放,并針對不同食品差異化調節風冷、濕度。我問創始人張冰對精細化管理和粗放型快攻的看法,他的理念是推崇前者,認為新零售的決定因素在后端供應鏈,這是需要靠時間優化出來的,不是單憑資本跑馬圈地。
在目前九曳庫存的客戶結構中,肉類和海鮮占比最高,分別為31%和24%,水果占比10%,其中單品榴蓮占了水果里的一半。其倉庫的平均周轉天數是1個月,由于水果不易冷凍,適合快進快出,而且水果源頭很分散,集貨較難,所以九曳沒有主攻水果這個品類,不像拼多多與全國各地的農業合作社對接,把源頭延伸到田間地頭。
短期可見的盈利預期
這套模式的盈利前景決定了它可以走多遠。目前,九曳供應鏈的營收結構主要是:1.供應鏈收入,包括向上游品牌方收取的宅配與倉儲服務費,在總收入中占比最高;2.商業收入,包括九曳以協議形式幫助品牌商代銷的貨品差價,以及一小部分自有品牌銷售收入,它在這部分業務中是“碰貨”的,以商流作為物流的補充。目前公司整體暫未盈利,張冰預期2021上半年盈利,融資已到C+輪。
分解來看,由于宅配與干線運輸都使用第三方運力,九曳在這部分本身是盈利的,賺取的是物流差價,這是它與順豐冷鏈的區別,更有價格優勢。所以,盈利與否取決于倉的盈虧平衡。倉庫目前處于投入期,一個利好是,九曳可以借助其股東之一的遠洋地產快速建倉,后者在冷鏈項目的加持下,更容易在地方上拿地、建倉,接下來若大規模租用遠洋地產的物業,預期可將倉儲成本降低20-30%。如果倉庫能迎來盈虧平衡點,公司將實現整體盈利。
在我看來,九曳供應鏈這類冷鏈服務商的前景在于,它選擇了一個上升期的賽道,即生鮮在線銷售這樣一個滲透率低的領域(表現出與電商非常類似的季度營收曲線),順應了上游客戶交易模式的變化(在線、銷全國、觸達C端);并以獨立身份、平臺模式實現多贏局面,比如品牌商增加了分銷渠道,承運商拿到了更多訂單;同時又不用像傳統快遞業那樣打慘烈的價格戰,市場同類可選服務商相對較少。
這留給九曳更寬松的時間窗口去優化庫存管理的精細度,加快周轉率,提升利用率。雙十一前,上游品牌商備貨增加,九曳倉的庫存是平時的3-4倍;而它所對接的40-50家干線物流,以及40家左右落地配公司的日常運力尚未飽和,由此看利用率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。雖然做平臺型冷鏈不像C端互聯網的跑馬圈地,但仍要回歸到互聯網的思維方式——從效率中要收益。九曳未來在公司內部治理上規劃的路徑是從事業部制到子公司,平臺化的雛形已現。
上一篇:什么是線上電子商務模式?
下一篇:低溫凍庫為什么要使用多級壓縮